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2的文章

節氣養生-小雪

     小雪,是冬天的第二個節氣。「中原」地區屬於溫帶,到了此時已開始降雪,但雪量累積並不太大,故名小雪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「十月中,雨下而為寒氣所薄,故凝而為雪;小者未盛之辭。」這裡的十月中指的是陰曆-小雪正對應陰曆的十月 11 日至 24 日。漢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•陰陽出入上下》:「小雪而物咸成,大寒而物畢藏。」物,是農作物的意思,小雪時農作物都已收成,大寒(冬天最後一個節氣)時農作物都已貯藏妥當。    台灣地處亞熱帶,除了山區以外幾乎不降雪,但小雪往往也是氣溫下降的時候,雖然今年氣候比較奇怪一些 ,遲遲沒有降溫,但各位朋友要注意天氣變化。    看到這裡,或許有朋友要說:天氣冷 OK 啊,我不怕冷耶!要知道,除了「媽媽覺得你冷」以外,更關鍵的一種冷,就是「血管覺得你冷」-很多時候,我們的主觀感受(大腦)不覺得冷,但血管已經有動作了,氣溫下降會讓血管收縮、血壓上升,短時間劇烈的氣溫變化,容易讓彈性不佳的血管破裂或阻塞,增加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。    為了因應氣溫變化,首先要注意保暖,特別是頭頸、四肢這些容易暴露在空氣中的地方。此外,要補充足夠的水分,特別是溫開水;冬天不比夏天容易口渴,但卻容易讓人忘了喝水,一旦水分不足,血液容易變得黏稠,對三高、心臟病患者及循環不良的長者來說都是風險。三高、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,應該規律服藥、定期回診,也要做好血壓監測,定期量血壓。    為了因應冷空氣,國健署推出「慢、熱、起、穿、行」抗寒 5 招。強調冬天起夜、起床、進出室內外宜慢,讓身體適應溫差;注意保暖,特別是剛洗完澡、剛起床的時候;如非必要,盡量等太陽出來,天已大亮後再出門晨運,減少心血管負擔;穿保暖的衣物,盡量包裹住頭頸、四肢;運動前應充分暖身,並結伴同行。    以上幾個小雪養生重點給各位好朋友參考,有任何關於冬季保健、治療的問題,也歡迎來大豐中醫診所諮詢、求助。這個冬天,讓大豐中醫跟您一起對付「血管覺得你冷」的各種症頭吧!  

節氣養生-立冬

  節氣養生-立冬  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,也象徵冬天的開始。俗話說「立冬補冬,補嘴空」,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冬天除了是收藏萬物、蓄積能量的季節,在健康上也要注意「養藏ㄘㄤˊ」-補養與收藏。 ⚫ 為何冬天要注重養生?   寒屬陰,寒邪屬於陰邪,會損傷陽氣,人體陽氣就像太陽,提供光明與溫暖,如果缺少陽氣,就會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。此外,冬天也是許多疾病的好發季節,例如冬季癢、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中風等等。   老祖宗提醒了冬天的養生之道:《黃帝內經》說「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溫,無洩皮膚,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。」這段話就有很多冬天養生的重點,現代人的作息雖然不易像古人一樣按照太陽的活動調整,但保暖避寒的重點還是一樣的喔! ⚫ 養生=進補?   傳統上常說冬令進補,可保持元氣、抵禦寒冬,但對營養很好的現代人來說:有「虛」才要「補」,而且要補得剛好、補得恰當。   最恰當的補冬食品不是羊肉爐、薑母鴨、麻油雞等等這種大魚大肉,而是應該遵守「秋冬養陰」的原則,少食生冷,多吃能滋陰潤燥的食物,例如豆腐、木耳、南瓜、蔬菜、白蘿蔔、馬鈴薯等。   盲目進補很可能補上火,導致長痘痘、大便不順、睡不好、口腔潰瘍,甚至容易情緒激動,血壓升高等;還可能攝取過多蛋白質、脂肪、膽固醇及普林,對三高或慢性疾病患者是個風險。 ⚫ 作息與運動   冬天的作息重點在於讓人體順應自然,在不必上班上學的假日裡,可以較為早睡晚起,等太陽出來以後再開始活動,減少溫差的影響。冬天不宜太激烈的運動,要充分熱身、注意保暖防風、隨時補充水分、調整呼吸、保持環境空氣流通,有利於陽氣潛藏、陰質蓄積。 ⚫ 保暖   台灣地處亞熱帶,冬天沒有溫帶、寒帶國家那麼寒冷,但從小生長在台灣的我們,身體的抗寒力也不如溫帶國家的人;而且台灣氣候潮濕,特別是北台灣的冬天,往往陰雨綿綿,潮濕也讓體感溫度比實際氣溫低得多,因此更要注意保暖! 保暖重點: a 護頭頸-頸部有多條經絡通過,頭為諸陽之會 a 溫齒-飲溫水、用溫水漱口。中醫認為「齒為腎之餘」,保護好牙齒就是保護好腎 a 熱足-穿襪子睡覺,用 40~45 ℃略高於人體體溫的水泡腳、按摩 a 暖腰-溫暖腰眼、疏通帶脈,保護腎臟   立冬是冬

紅豆藥枕暖心身

  紅豆藥枕暖心身   時序進入冬季,氣溫的變化對身體來說是個考驗,特別是三高、慢性病患者,千萬不要小看低溫、「寒邪」帶來的影響。   粒粒飽滿的紅豆、搭配艾葉、小茴香、細辛,裝入大豐中醫特別訂製的布袋中,加熱後持續釋放溫暖,熱氣帶著絲絲藥氣,透過皮膚表面以及嗅吸進入人體。不論是筋骨僵硬、痠痛、經痛、手足冰冷 ……等等 ,先以藥枕熱敷,再搭配針傷治療及開藥,舒緩、止痛、促進局部循環,改善症狀,陪您過個溫暖的冬天。   大豐中醫診所的藥枕,是特別請林醫師研究所同窗 為大豐中醫量身訂做,小小藥枕蘊含巧思:內袋為堅韌的麻布袋,外袋則是親膚柔軟、小 Baby 都可放心接觸的二重紗。可重複加熱使用,內外袋則定期清洗、定期更換藥材,環保又健康!

中年危「肌」-肌少症的保養

  中年危「肌」-肌少症的保養 肌少症   過馬路的時候,明明快變燈了,卻還是有老人家動作慢吞吞的,是不是很令人困擾?先別急著責備,他們可能有「肌少症」的問題喔!「肌少症」顧名思義就是肌肉質量減少,伴隨肌肉功能的喪失;人體的肌肉約佔體重的 30-50 %,實際的肌肉量要看個人健康程度和體脂肪量而定。成年人 40 歲之後,肌肉質量平均每 10 年減少 8% ,大腿肌力每 10 年減少 10-15% , 70 歲後流失速度加快,每 10 年減少 15% ,大腿肌力每 10 年減少 25-40% 肌少症的成因   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自然就會逐漸減少,除此以外,營養不良、內分泌疾病(如胰島素阻抗較高)、發炎反應、缺乏運動等因素也有相關。例如,健康老人臥床 10 天,平均會減少 1 公斤的肌肉。 常見症狀   行動遲緩吃力、取物困難、毛巾擰不乾、瓶蓋打不開、容易跌倒等生活功能受限表現,都是「肌少症」的可能表現。以中醫來說,近似於「痿症」或「虛勞」。 自我檢測   將雙手拇指與食指圍著小腿最胖的地方圈起,若空隙越大,罹患肌少症的風險越高。若要確認,還是要到醫院詳細檢查才能確診。 如何保養   肌少症的保養必須要「動吃動吃」,兩個重點: 1. 多運動 :選擇自己合適的運動,例如重量訓練、有氧運動,或是打太極拳、快走、慢跑、瑜珈等。一週至少運動三天,每次 30 分鐘,量力而為。而且運動過後 30 分鐘是最佳「長肌肉、補充蛋白質」的時間。可以食用約 300 卡左右的輕食,由碳水化合物跟蛋白質約 3:1 組成最佳。 不習慣運動的長輩,可以從平時的「起立」、「坐下」開始,慢慢起身、慢慢坐下,每天三次,一次做 20 組,也是簡單的練習肌肉法。 2. 多吃蛋白質 :例如瘦肉、雞蛋、黃豆、奶類 蛋白質的建議量是每公斤 1.2 克,若體重 60 公斤,每天則可吃 72 克的蛋白質(約 10 兩瘦肉,比半斤多一點),為了減少腎臟負擔,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,不要集中在某一餐。 從中醫體質看肌少症: 肌少症長輩可分成 2 大類,一種是過瘦的,另一種則是肥胖型的長輩。 過瘦型的肌少症   《黃帝內經》有「脫肉」、「肌肉削」、「肌肉萎」、「大肉陷下」的記載。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肌肉,脾胃(消化系統)虛弱,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。這一類長輩需要

節氣養生-霜降

節氣養生-霜降   最近北部天氣涼冷,雨勢不斷,讓人特別好眠,原本應該在上週寫好的霜降養生也遲了一個禮拜。「霜降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,接著就準備過冬了,今年北部的天氣冷得早,十月初起氣溫就有明顯下降,最近更是隨著降雨再更冷了一些。   氣候變化快速,傷風感冒的人也多了起來,很多朋友快篩雖是陰性,但感冒症狀頗為嚴重,可能也因前兩年國人徹底戴口罩跟洗手,免疫系統被保護得太好,缺乏病原的挑戰,一旦稍微放鬆,加上天氣變化的推波助瀾,就不小心感冒了。   傳統上認為霜降時節風大天涼,是冬天的前奏,已不會有颱風了,然而今年天氣特殊,最近幾波強降雨就是颱風所致,未直接侵襲台灣卻帶來驚人的雨量,剛剛小編收到了北水處直潭壩下午要進行放流的訊息通知,請各位朋友務必與溪畔、河岸保持安全距離;北橫、蘇花公路、中橫等山區道路歷經大雨沖刷也有多處坍方、落石、路基流失,用路人一定要注意。   冬季是「藏」的季節,天地間的陽氣潛藏,五臟(藏)六腑也需要補養,此時感冒、過敏、陳年痠痛常來作怪,陰濕寒冷的氣候也讓人心緒不佳。這個時候,可以稍微調整作息,睡飽一點再起床;平時可泡手、泡腳,讓溫熱的水舒緩身心,增進氣血循環;適度運動,助全身氣血運行,也讓緊繃的身心放鬆。飲食方面不需刻意進補,辛辣火熱的料理偶爾吃吃可以,平時仍然要以當季新鮮的食材為主,均衡、營養方為上策。   這個週末韓國梨泰院發生的踩踏悲劇震驚世界,小編也回想起大學時去 101 跨年時,被人群推著走的擁擠回憶;一平方公尺面積裡超過 5 人,壓力性窒息的風險就會激增,不宜久待。這裡只能提醒大家參加各類活動時,時時留意所處的場域是否有太過擁擠的風險,寧可走遠、站遠一點,很多時候距離不只帶來美感,也能帶來安全。大豐中醫祝福各位朋友健康平安!